一粒谷去九宮格見證,開啟脫貧地區“豐收密碼”_中國網

“種植‘張雜谷’,五畝能脫貧,十畝能致富,百八十畝蓋房娶媳婦。”在“張雜谷”系列品種(以下簡稱“張雜谷”)的發源地河北省張家口市宣化地區,這句話廣為流傳。

從壩上的高原,到黃土高原腹地的干旱區,再到天山南麓的戈壁灘,“張雜谷”的足跡遍布我國北方內蒙古、山西、河北等14個省份的脫貧地區。2023年,“張雜谷”的種植面積達350萬畝。它還被聯合國糧農組織作為南南合作核心項目向全球推廣,在非洲埃塞俄比亞、烏干達等十多個國家講座成功種植。

一粒種子,凝聚著兩代科研人員傾力攻關、創新品種的智慧和心血;一片谷田,承載著脫貧群眾對幸福美好生活的希冀;一捧小米,傳遞著悠遠的農耕記憶訪談。近日,記者走進“張雜谷”產區,感受農民增收的喜悅,探尋“張雜谷”背后的“豐收密碼”。

老百姓的“旱地英雄”

——“種了就能脫貧”,干旱地區節水增糧的重要選項

當記者問及為什么選擇“張雜谷”,農戶,合作社、公司負責人,種子、谷子經銷商,大家異口同聲回答:產量高,品質好,種出來的谷子能賣上價錢。

“張雜谷”還有一個更形象的稱呼——“旱地英雄”。

在我國,谷子有著數千年的栽培歷史。它耐旱、耐貧瘠,抗病性強,在干旱半干旱、季節性休耕和壓采地下水的地區,具有鮮明的比較優勢和發展潛力。

早在20世紀60年代,國家組織30多家科研單位開展谷子雜種優勢利用聯合攻關,最后均以失敗告終。此后,其他科研單位陸續終止了研究,河北省張家口市農科院研究專家趙治海卻堅持下來。2000年,趙治海帶領團隊培育出“張雜谷1號”,標志谷子雜交種真正走向生產實際。

經過兩代科研人員不懈努力,成功選育的“張雜谷”品種已達20多個,形成適應水、旱地,春、夏播,早、晚熟配套的品種格局,基本覆蓋了中國谷子適播區的所有生態類型。

品種更新帶動產量不斷上升。河北省張家口市農科院副院長王曉明告訴記者,在降雨充沛或者有灌溉條件的地區,“張雜谷”的產量可達到500-700公斤/畝,在旱作農業區,也能達到350-400公斤/畝。

節水、抗旱是“張雜谷”的另一個標簽。過去,谷子只適宜在年降水量400毫米以上的半干旱地區種植,而“張雜谷19號”在年降水量只有200多毫米的地區仍能夠正常生長,它的推廣面積達20萬畝。良好的抗旱能力造就了穩產的特性,其中以“張雜谷3號”最為突出。在山西省忻州市偏關縣“靠天吃飯”的旱作農田,無論年景如何,平均每畝地總能有800多斤的產量。

“谷子蒸騰系數遠低于高粱、玉米、小麥等作物。據統計,平均生產一克干物質,谷子需要270克水,玉米370克,小麥高達500多克。”王曉明介紹,“‘張雜谷’的種植區域主要是長城沿線和西部的旱作農業區,水資源匱乏,土壤瘠薄,無霜期較短,農作物單產不高。‘張雜谷’根系發達、結實率高,抗旱性強、適應面廣,能充分利用土壤里的水分,有效破解農業種植低產低效的難題。這些地區的農民只要種上幾畝‘張雜谷’,就能保證收入在貧困線以上。”

適宜規模化生產的品種

——“不管種多種少,每年都能掙上錢”

內蒙古自治區赤峰市翁牛特旗橋頭鎮西溝村村民呂新向記者說起今年的計劃:將規模擴大到2300畝,種植與他“結緣”整整7年的“張雜谷13號”。

呂新形容自己的經營策略是“以多為勝”,他的種植規模一度達到6000畝,播種、覆膜、施肥、除草……所有生產過程全部實現機械化。

2022年,土地流轉費一下從300多元/畝增長到900元/畝,化肥、農膜等費用也在上漲,呂新心里不禁打起鼓,成本這樣高,還能掙到錢嗎?

他決定縮小規模,在巴林右旗大板鎮巴彥塔拉村流轉1500畝土地試試看。當年4月播種,8月末落實銷路,9月初,收獲的谷子裝進采購商的卡車里,在地頭就銷售一空。

“每畝產量900多斤,‘張雜谷13號’成熟期短,正趕上谷子剛上市時價格最小班教學高的時候,每斤能賣到3.15元。刨除土地流轉共享會議室費900元,化肥、農膜、人工等費用700元,每畝能掙900多元。一年下來,純收入120萬元。去年我就擴大規模,種了2100畝,畝產達到了1150斤。”呂新說。

“赤峰市的農民祖祖輩輩都種谷子。可是過去的谷子不耐除草劑,除草都靠人工,一家人管理幾十畝地都很費勁。‘張雜谷’的到來,從根本上扭轉了這一局面。”赤峰科谷農業科技有限公司負責人趙海雁從2016年開始推廣“張雜谷”,他將“張雜谷”耐除草劑的特性,形容為“革命性的進步”。

赤峰市廣泛種植的“張雜谷13號”,產量高、品質好,達到國家一級優質米標準,生育期適中,是“張雜谷”系列中最受歡迎的品種,全國種植面積達230萬畝。

“全程機種機收,一點不‘受累’,谷子價格一直穩定在2.5元/斤以上,我們就認準‘張雜谷’了。”2023年,阿魯科爾沁旗天宏村村民趙海明種了5畝谷子,給他帶來1萬多元收入。

2時租011年,乘著張家口市對口幫扶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和碩縣的“東風”,“張雜谷”第一次走進和碩縣北部山區沉睡了幾百年的戈壁。

“當時,這是一個全新的事物。”晟合張雜谷農民種植專業合作社負責人陳學亮向記者講述他一步步摸索的歷程:自行研發均量播種機,研究種植栽培模式、機械化收割技術;為了保證谷子的品質,他于2013年9月成立和碩縣晟合張雜谷農民種植專業合作社(以下簡稱“晟合合作社”),吸引農民以土地入股,生產環節由合作社全程把控;成立新疆天山小米農業科技有限公司,形成覆蓋種子銷售、種植服務、谷子加工、飼草加工的全產業鏈,將“天山”牌小米發展成為新疆知名品牌。

如今,晟合合作社舞蹈場地已輻射整個南疆,通過股份合作、訂單收購等方式,帶動“張雜谷”種植7萬多畝。

2023年,陳學亮在第一師成立8家香粟合作社,和職工采用租金入股分紅的合作模式,每年每畝地的股金是100公斤棉花的價格。2023年,當地籽棉收購價為每公斤5元多,加上國家補助,每公斤價格達7.5元,合作社就按每畝750元支付股金,平均每畝地還能給職工532元的分紅。“職工入股的身份地40畝,一年增收幾萬元不成問題。”陳學亮說,合作社以股份合作方式帶動的農戶達500多戶。

此外,脫貧攻堅時期,國家以每個貧困戶2萬元的扶貧資金入股合作社,依托堅實的產業基礎,脫貧戶每年仍能夠領取1000-1600元的分紅。

拓展“張雜谷”的發展空間

——發掘谷子的飼草用途,深度挖掘文化內涵

脫貧攻堅時期,河北省政府、張家口市政府將“張雜谷”列為重點農作物,對其研發、推廣給予大力支持。2014-2016年,省、市、縣累計投入資金1440萬元,用于高產高效示范園創建及水肥一體化、機播機收等新技術應用;2017年起,張家口市每年撥付專項資金500見證萬元用于“張雜谷”研究和示范推廣。政府還鼓勵院企合作,支持市農業科學院和宣化巡天種業新技術科技有限責任公司共同組建河北巡天農業科技有限公司,加快育、繁、推一體化發展。

為了在當地推廣“張雜谷”,一些省份出臺支持政策。2018年,寧夏回族自治區固原市引進“張雜谷13號”,在自治區項目的支持下,部分種植區免費向農民發放種子。

脫貧攻堅時期,“張雜谷”不負眾望,在保障糧食安全、帶動農民增收等方面交出亮眼“成績單”。然而,進入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的新階段,當政府對產業的推動作用逐漸隱居幕后,市場的導向越發凸顯,谷子產業的短板亟待破解。

目前,我國80%左右的谷子以原糧消費為主,消費方式單一、消費類型少,使得產后附加值不高。

“張雜谷”研發團隊選擇從品種上破題。王曉明表示,未來將充分發掘谷子糧飼兼用的特點,研發糧飼兼用和專門飼用的谷子品種。

“目前,我國有相當一部分飼草是從國外進口。種植苜蓿等飼草品種需要大量的水,在胡煥庸線以西的廣大地區,在水源充足的土地上種飼草,會出現與糧爭地。因此,谷子作為優質飼草的前景十分廣闊。”河北巡天農業科技有限公司雜交谷子業務總監楊建勇將其概括為“藏糧于畜”。

雖然我國種植谷子歷史悠久,文化底蘊豐富,但多數地區與企業缺乏對文化資源的深度挖掘和充分利用,沒有形成產業規模效應和公共品牌合力。此外,谷子的消費群體也有待培育。

楊建勇呼吁,行業企業和社會共同努力,從文化層面引領人們的消費觀念。“尤其是要向孩子們普及相關知識,讓他們了解中國農耕文化。”

延伸閱讀

目前,全國共216個脫貧縣將糧油、雜糧等產業確定為幫扶主導產業之一。2023年,216個縣的特色糧油產業總產值1526.02億元,銷售額1448.74億元;共培育市級以上龍頭企業928個、發展農民合作社51480家;累計注冊商標(品牌)2825個,其中“兩品一標”1629個。

2023年,糧油產業共帶動脫貧縣1796.28萬人,其中脫貧人口302.35萬人、人均增收1706.23元。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