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重查包養網站比較要讲话精神在基层|盛开在长城脚下的“莲花村”_中国乡村振兴在线_国家乡村振兴信息门户

适逢雨季,行走在西白莲峪村,只见山间雾霭氤氲,静下来听,流水潺潺,蛙鸣阵阵……这座北京小山村位于密云水库北侧的冯家峪镇,距离市中心约120公里。有山有水有长城,路远地稀条件差,独特的自然和文化优势能给这个过去的低收入村带来哪些发展和变化,又描绘出怎样一个乡村振兴的“密云样板”?

7月29日拍摄的冯家峪镇西白莲峪村(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邢广利 摄

7月29日一大清早,56岁的村民高书萍戴着草帽拎着桶,头一低,猫腰进了村子西侧的南瓜棚,这里引进了“贝贝”“味皇”两种进口南瓜品种,口感接近板栗,味道甜,营养价值高。7月中旬到8月中旬正是收获季,瓜藤上,几剪子下去,高书萍身边小腿高的水桶里就装满了不常见的“迷你”南瓜。“今年的收成估计和去年差不多,20亩地产3万斤左右。”高书萍盘算着,希望满满。

7月29日,冯家峪镇西白莲峪村的村民在采收南瓜。新华社记者 邢广利 摄

早在几年前,村民们可没有现在的心气儿。西白莲峪村村民以包養網种植板栗为生,但因包養平整优质土地少,无法实现规模化经营,产业结构单一脆弱,加之为坚决落实“保水第一责任”,密云水库上游养殖业纷纷退出,养了多年的柴鸡不让养了,村民收入受到极大影响。2016年,西白莲峪村被列入北京市低收入村。如何让村里的220多名村民“脱低”,成为镇村两级干部们最想攻克的难题。

2017年,在北京市农林科学院的帮扶指导下包養網,西白莲峪村在西侧沟域打造了绵延约一公里、占地50亩的“金瓜谷”,形成集观光旅游、休闲娱乐、加工为一体的都市农业体系。除了南瓜,林下木耳、百合等作物也在专家指导下引进种植,村民们有了新营生,纷纷铆足了干劲儿精心经营。

品质有保障,销路靠电商。现在,越来越多的消费者知晓了西白莲峪村的农产品,“金瓜谷”共吸收近40名低收入户参与种植生产,2019年、2020年人均增收约3000元,达到28636元,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近60万元,低收入农户全部实现“脱低”。

收入“脱低”后,乡村振兴之路应该怎么走,如何既“保水”又“富民”?“不能发展第二产业,只能依靠第三产业的蓬勃发展,带动第一产业的提档升级,并提升第一产业的附加值。”冯家峪镇党委书记林桂彬认为,依托自然和文化优势,发展文旅产业才能实现生态、富裕、和谐。

2020年,在冯家峪镇党委政府支持下,精品民宿项目建设在西白莲峪村悄然拉开帷幕,经过一年时间,多个项目已经建成并进入试营业阶段。在一座名为“镜院”的民宿内,庭院设计感十足,两面巨大的镜子矗立其中,房间内现代化设备应有尽有,外立面通体白色简约大方,与古朴民风交织在一起。

7月29日,工作人员在冯家峪镇西白莲峪村的民宿整理包養行情庭院。新华社记者 邢广利 摄

冯家峪镇人大主席付新华介绍,部分精品民宿项目由公司专业经营,项目运营收益与村集体采取基础租金加分红的方式,并实现就业本地化,每年为村集体实现增收,一些村民被招聘为民宿“管家”,有了长期稳定收入。

“人气旺了,收入高了,西白包養網排名莲峪村的面貌焕然一新。”付新华说,去年,“第六届全国文明村镇”名单公布,西白莲峪村荣获“全国文明村”称号。

7月29日拍摄的冯家峪镇西白莲峪村境内的长城(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邢广利 摄

在西白莲峪村东侧,常年不断流的白马关河流经冯家峪镇汇入密云水库,就像密云人不断探索将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推进绿色发展、生态富民的脚步永远不停歇……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