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落新“茶道”丨文明潤茶,“中國茶業百強縣第查甜心寶物包養網一名”的新景致_中國網

新華社貴陽4月7日電(記者汪軍、李凡)“舊說全國山,半在黔中青。”唐代詩人孟郊在《贈黔府王中丞楚》一詩中,這般贊嘆貴州青山。對于這“青”色,“墨綠”功不成沒。

貴州省湄潭縣連續幾年獲評“中國茶業百強縣第一名”,那里的人們生產生涯幾乎都離不開茶葉。在湄潭縣永興鎮中國茶海的景觀區,天天一年夜早就有人登上“觀海樓”品茶。離開茶海,人們會到街上餐館享用當地美食“茶葉排骨”。

春茶采摘時節,采茶人頭戴遮陽帽,手指在茶樹上翻飛,年夜鉅細小的茶葉加工廠,墨綠進、茶葉出,滑膩勻整、噴鼻氣升騰。

  位于湄潭縣永興鎮的中國茶海的景觀區(4月5日攝)。新華包養網社發(周訪華攝)

在湄潭縣西河鎮馬蹄村,丁昌玉和他的老婆王婭林,每年采茶岑嶺期都會在四周的茶園采摘茶葉。像他們這樣的手工采茶,一斤手工費16元,一天可以采年夜約10斤。

湄潭縣地處北緯27度,與印度年夜吉嶺、福建武夷山同處活著界包養網三年夜黃金產茶帶,“湄潭翠芽”先后88次榮獲國家級金獎。現在,湄潭茶葉噴鼻飄海內,2023年茶葉直接出口額為4498.39萬美元,位列貴州省縣域第一名。

茶、文、旅,相生相伴。湄潭縣近年來特別打造“全國第一壺”茶文明主題公園、翠芽27°等景區,吸引各地游客打卡。在全縣216個和美鄉村示范點,處處有茶園,農村天井既有“看頭”又有“賺頭”。

  “全國第一壺”茶文明主題公園(4月5日攝)。新華社發(黃俊攝)

“到了湄潭就不想走,茶莊茶園讓人放松。紅茶、綠茶品質都很好,茶文明氛圍也很濃厚。”來自廣東的游客陳瑩,每年都會到湄潭游玩,短則三五天,長則半個月。

走進位于湄潭縣的中國茶工業博物館,木制的茶葉初篩機、金屬材質的殺青機、全木結構的紅茶生產線設備,各式各樣的老物件吸引游人參觀。

“貴州茶葉有這么厚重的歷史,以前包養還真不清楚。”來自上海的游客高曉明,用了一上午時間深度參觀了這個博物館。

  中國茶工業博物館里展陳的老式制茶東西(4月5日攝)。新華社記者汪軍攝

據博物館里的史料記載,20世紀50年月末,國際市場開始出現湄潭茶場加工的產品,結束了貴州生產的紅毛茶拼進四川“川紅”精制后才幹出口的歷史。

博物館負責人介紹,貴州茶葉工業化生產與加工,包養網價錢始于平易近國中心實驗茶場落戶湄潭。那時,除應用鐵鍋、竹制品等傳統制茶東西外,還研制和應用了懸掛式萎凋簾、木制發酵架、木質烘干箱等茶機具生產和加工綠茶、紅茶和黑茶。

在湄潭這片1800余平方公里的地盤上,有良多關包養網于茶葉的歷史。明天,經過30萬茶農的不斷耕作,湄潭茶“青”色更濃。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