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信生(右一)在隨訪病人。
李信生手繪的問診地圖。
以上圖片均為本報記者王丹攝
人物小傳
李信小樹屋生,1948年生,江西省上饒市廣豐人。1969年進入廣豐霞峰鎮赤塘村衛生室從事農村衛生工作,55年來努力做好村民健康守護人。自2014年起,他成為家庭簽約醫生,負責赤塘村下轄的3個自然村4000多名居民的健康管理工作。他曾獲得“2021年度中國家庭健康守門人”、2022年第三季度“江西好人”等榮譽。
“低壓100,高壓136……”身穿紅馬甲,脖子上掛著聽診器,李信生一邊詢問村民身體情況,一邊盯著血壓儀上變化的數字。床邊擺著一個裝著血糖血壓儀、檔案資料、檢測單的家庭醫療包。
李信生今年已經76歲,在江西省上饒市廣豐區霞峰鎮赤塘村做了一輩子村共享空間醫。1969年至今,他一直是村民健康的守護人。
“既然鄉親們需要,我就努力跟著駐村醫生學”
1968年,李信生大學畢業,由于工作分配政策調整,學習林學專業的他沒有找到對口的工作,便回到赤塘村老家,打算暫時務農。
“家在山上,路是小路,連自行車都騎不了,萬一生病了,就醫很困難。”李信生說,那時鄉親們如果想就醫,從村里徒步去最近的公社醫院,少說也有6里路,到縣醫院,更有將近20里路。1969年,村里要辦一個衛生室,霞峰鎮公社醫院下派一名駐村醫生,但缺一個助手。村干部找到了李信生:“小李,你是讀書識字的,不如你先試試?”李信生想了想,答應了下來:“既然鄉親們需要,我就努力跟著駐村醫生學!”
師父顧淑貞只比李信生大三四歲,工作細致耐心。那時,衛生室日常所需器械很少有一次性用具,需要現場消毒;玻璃吊瓶定額供給,要下山走很遠的路用扁擔挑上來。配藥抓藥、器具消毒、下山運藥,李信生就從這些基礎工作做起,默默學習。
“顧老師很細心,教得非常認真。”雖已間隔近一甲子,可李信生談起自己的入門老師,言語間仍充滿了敬佩。“為了讓我練習打針,她給我找了一些柚子皮,在上面畫出注射穴位,反復練手。她還提醒我,打針時多和病人拉拉家常,分散他們的注意力個人空間,還要‘下針快、拔針快,輸液慢’。”李信生說,“后來村民夸我針打得好,這都是顧老師的功勞。”
顧淑貞時常督促李信生的業務學習,定期給他推薦一些醫學書籍。“顧老師就是全科醫生,什么病都看,鄉親們對她的診斷水平很認可。有一次,一名村民帶著孩子過來就診。乍一看,孩子除了發低燒,其他看似都正常。可顧老師檢查后,告訴家長趕緊送大醫院治療,這才沒耽誤了治療時間。”李信生回憶,“顧老師常說,行醫很多時候是和時間賽跑。看不了的病,一定要及時告訴病人轉診。這一點我也一直謹記。”
在顧淑貞的幫助下,3年后,一些常見病和外傷包扎,李信生都能處理得不錯。1974年,李信生參加了相關部門組織的赤腳醫生培訓班,經過考試,他拿到了執業醫師資格證,正式成為一名醫生。
上世紀80年代,隨著農村醫療制度的調整,赤腳醫生就地轉為鄉村醫生。赤塘村當時是個有8000多人的大村,共有7個自然村,三四個衛生室,李信生所在的教學場地衛生室在石碧山自然村,相對偏遠。但很多村民非常小樹屋信任李信生,連山腳的村民也到這個山腰上的小診所來,“要找李大夫啊,他看得蠻好嘞!”
“事情雖然瑣碎,但只要有耐心,就一定能做好”
請李信生說說自己“治病救人”的故事,他有點害羞地擺擺手:“我不是什么妙手回春的神醫,瞧的不過是些小毛病。藥一般只開兩天的量,情況不見好轉,就立刻安排到鎮醫院。”
但需要出手的時候,李信生家教非常果斷。只要病人有需要,不論白天黑夜,隨叫隨到。
今年69歲的謝金芳,說起李信生連連豎起大拇指。謝金芳回憶,小兒子兩歲時有一次突發高燒,渾身抽搐。夜里10點多,她把孩子抱到李信生家中,李信生給孩子打了一劑退燒針,李信生的家人還給孩子沖了白糖水。半個小時后,癥狀緩解,大家都松了口氣。
此后,李信生一直非常關注孩子的健康狀況,定期為孩子檢查身體。如今,這個被李信生看護的孩子已經30多歲了。回想往事,謝金芳的眼角濕潤了。
2003年,李信生的家從石碧山搬到了鎮上,但衛生室照常開放。為了方便坐診,他把電飯煲放在衛生室,每天騎半小時電動車上山,“中午用電飯煲將就一頓,晚上再回家吃。”
后來,隨著“新農合”的普及,村民去大醫院看病的負擔小了,但李信生身上的擔子并沒有減輕。“要給村民們普及政策,有些老人的子女不在身邊,我就幫他們保管新農合證。每次給病人開藥,要仔細登記,定期梳理,定時找上級主管部門報銷……”李信生說,“事情雖然瑣碎,但只要有耐心,就一定能做好。”
此外,隨著基層公共衛生服務不斷加強,開展醫學科普、推動兒童接種疫苗、進行健康隨訪……李信生的工作內容在變,但呵護村民健康的心不變。2008年,本可以退休的李信生,選擇申請鄉村醫生執業注冊,繼續忙碌在鄉間。
“把村里的重點戶都畫下來,隨訪病人時心里就更有數了”
走進李信生的辦公室,四方桌上擺著各種資料。檔案袋、化驗單、建檔立卡戶臺賬、重點人群臺賬教學場地……各類資料分門別類,規整有序。一個塑料文件夾吸引了記者的注意。
文件夾里共有3張地圖。學過測繪的李信生,繪制了一組赤塘村重點戶分布圖。“粗線是村道主路,枝杈是小路,枝杈上密密麻麻的圓點是一戶戶人家……把村里的重點戶都畫下來,隨訪病人時心里就更有數了。”李信生說。空白處還特別列了名單:脫貧戶17戶、51人,突發困難戶1戶、3人……
2014年起,廣豐區推出“家庭醫生簽約服務”,要為每一位村民建立健康檔案,開展有針對性的醫療服務。李信生加入了家庭簽約醫生服務隊,職責范圍是赤塘村4000多名村民。相比于鄉村醫生大部分時間在衛生室坐診,家庭簽約醫生更多的是要走進村民家中。
首先是摸清底數。“好多人家還不認得嘞,需要別人帶一帶。”山路崎嶇,本就難找。為防止遺漏,當天走了數十戶后,李信生就回家把重點戶的位置標注出來。
一年下來,李信生隨訪完了4000多人,把重點戶400余人的信息按片區分3張地圖繪制出來。“地圖的信息是隨著隨訪家庭的變化而變化的。”李信生說,“如果有新增的,就及時進行增補。”
客廳后的小房間,是李信生如今的工作室。工作室里立著一個塞滿了檔案袋的資料柜。每個檔案袋上用不同顏色的紙條標記各類重點人群。家庭醫生每年至少要上門4次,開展健康檢測、用藥指導、膳食提醒,相關信息資料不僅要放入檔案袋,還要錄入江西省居民健康檔案系統。前幾年,李信生經常騎著電動車走村入戶,2020年村里的柏油路拓寬后,同樣擔任家庭簽約醫生的霞峰鎮衛生院副院長張菊,會在走訪自己負責的片區時,開車帶上李信生。
現在,李信生把手繪地圖好好地裝起來,因為,路,他早已走熟,村民的情況,他已經了然于心……
記者手記
有一分熱 發一分光
鄉村醫生在廣袤的祖國大地上為守護村民健康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李信生始終以平和、質樸、嚴謹的態度,在平凡崗位上默默奉獻,是鄉村醫生中的典型代表。這兩年,老人的身體不如從前了,但他依然熱愛自己的工作。“能做點事,就閑不住。”這種有一分熱、發一分光的精神,相信可以激勵更多的人。
當下,鄉村醫療衛生保障制度尚待完善,尤其在人才補充和人員穩定方面,應多措并舉加強鄉村醫生人才隊伍的“引、育、用、留”,為這支隊伍注入新鮮血液。這既是全面推進健康中國建設的內在要求,更是推進鄉村全面振興的題中應有之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