蛇年春節的味道尚未全部散去時,劉鵬就開始了緊張忙碌的工作。14日,他在完成一例心血管疾病手術后,為記者講述了從北京返鄉從醫的來龍去脈。
“清華大學博士研究生畢業后,本有機會留在北京,但家鄉更1對1教學缺通過心臟電生理手術治療心血管疾病方面的醫生,于是就回來了。”劉鵬透露,回來的兩年間,他在內蒙古自治區鄂爾多斯市中心醫院工作中,時刻都有強烈的成就感。
聚會臨近蛇年春瑜伽教室節,一名26歲的孕媽媽因突發胸悶、心悸掛急診來到鄂爾多斯市中心醫院,聞此情形的劉鵬果斷采用心臟電生理手術,一個小時后,孕媽媽病情好轉,翌日便出院。
“由于心臟電生理手術的學習周期長,理論要求高且相對抽象,一直是臨床上的難點,即使在北京的三甲醫院,心臟電生理的手術大夫也比較少見。”劉鵬透露,在清華大學學習期間,他通過探索、實踐,最終成長為一名心臟電生理手術的獨立術者。
鄂爾多斯市中心醫院副院長劉喜表示,劉鵬在醫院工作期間,由于能獨立開展心臟電生理手術,一舉結束了醫院長期外請專家的局面。
劉喜介紹,依共享會議室靠精湛醫術,返鄉回鄂爾多斯工作的劉鵬,在完成該市首例心臟生理性左束支起搏治療手術后,便關注起當地心腦血管疾病的早期預防。目前,該項目已成為內蒙古自然科學基金青年項目。
1991年出生的劉鵬選擇返鄉當醫生,一個重要的因素是想成為奶奶那樣受人尊敬的醫生。
劉鵬的奶奶是鄂爾多斯當地一名礦區的產科大夫,20世紀90年代前后,當地醫療條件相對落后,“奶奶便用她的醫術拯救了很多難產、大出血的孕產婦,把她們從死亡線上拉了回來。”
“每次這些產婦的家人半夜來尋求幫助時,奶奶就會提起出診箱就出發了。在礦區,很多人家庭經濟條件很困難,無錢支付醫藥費,奶奶就義務做診療工作。”
“在礦區,奶奶是非常受人尊重的,每到秋收季節,就會有老鄉帶來土特產表示感謝。”劉鵬說,在奶奶高尚醫德的指引下,他從本科到博士,一直學了11年醫學,“救死扶傷、懸壺濟世是我的工作原則。”
“選擇比天賦更重要,選擇一座城,需要感覺,更需要理性,唯有雙向奔赴,才能彼此成就。”劉鵬告訴記者,自己是土生土長的鄂爾多斯人,從鄂爾多斯市求學出發,回家鄉發光發熱,是一件非常正常的事情。
返鄉后的劉鵬亦收獲多多。記者從鄂爾多斯市政府獲悉,在當地人才政策的引領下,他不僅被評為了“鄂爾多斯英才”,還獲得了首批安家補貼。
“家鄉幫助我解決住房、醫療、子女就學等‘關鍵小事’。”在劉鵬看來,鄂爾多斯市在優化人才生私密空間態上,不設禁區、不設終點,不斷推出多種創新舉措的做法,讓自己時刻能感受到家的溫暖,找到自己成長的空間,心無旁騖創造未來。